裂头蚴(裂头蚴感染症状)

三农助农2024-07-25 06:58:52未知

裂头蚴(裂头蚴感染症状)

裂头蚴学名为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其成虫寄生在猫、狗的肠道中,偶寄生于人的肠道。虫卵随粪便排出,并在水中孵出幼虫,幼虫被剑水蚤吃后,便继续发育成原尾蚴,原尾蚴寄生在青蛙、蛇等野生动物体内。

裂头蚴

裂头蚴学名为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其成虫寄生在猫、狗的肠道中,偶寄生于人的肠道。虫卵随粪便排出,并在水中孵出幼虫,幼虫被剑水蚤吃后,便继续发育成原尾蚴,原尾蚴寄生在青蛙、蛇等野生动物体内。

发病原因

用青蛙皮局部贴敷伤口,生吞蛇胆、生饮蛇血,食用生或未熟的蛙肉、蛇肉是感染裂头蚴的主要方式。

当人进食了未煮开含虫卵的水或含有原尾蚴的食物后,虫卵先是在人的肠壁上吸附,然后孵化成幼虫,幼虫再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游走,吸取脑细胞营养发育长大。随着医疗检测手段的不断发展,被确诊的裂头蚴病例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据医学文献记载,仅我国目前就已经发现上千例,此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绝大多数病例分布在中国、韩国、日本及东南亚地区。病人多以年轻人居多,男女比例为3∶1,多有食蛙或蛇的经历。

南方农村历来有用青蛙肉槌烂生敷贴在皮肤伤口患处,以治疗局部溃疡等疾病的习俗。还有的人捕捉小青蛙,生吞,谓之能医治腰腿酸痛、筋骨疼痛,借以壮筋活络、强健肌体,往往惹致曼氏裂头蚴感染。春夏季节,正是农田青蛙繁殖活动时机,特提醒农村群众治病应讲科学。

生吞蛇胆、生饮蛇血是导致人感染裂头蚴的重要途径。蛇类是寄生虫最多的动物之一,由于喜食青蛙和老鼠,蛇成为裂头蚴最多的宿主。因此,不食生蛇血、蛇胆,不食半生的蛇肉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生活习性

曼氏迭宫绦虫病和曼氏裂头蚴病是由曼氏迭宫绦虫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前者由寄生于小肠的成虫引起,产生的症状轻微;后者则由其幼虫—裂头蚴引起,裂头蚴可在体内移行,并侵犯多种组织器官,产生的症状远较成虫严重。

1、生活史

曼氏迭宫绦虫成虫长60~100cm,链体节片1000个左右。曼氏迭宫绦虫经由3个宿主完成其生活史:人,犬、猫以及虎、豹、狐等食肉动物是其终宿主;剑水蚤是其第一中间宿主,蛙、蛇、鸟类和猪等是其第二中间宿主;人可作为其第二中间宿主、转续宿主或终宿主。成虫寄生在终宿主的小肠内,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在温度适宜的水中经3~5周发育孵出钩球蚴(钩毛蚴)。钩球蚴在水中游动,若被第一中间宿主—剑水蚤吞入,在其血腔中发育为原尾蚴。含有原尾蚴的剑水蚤被第二中间宿主蝌蚪吞食后,随蝌蚪发育成蛙,原尾蚴也发育成裂头蚴,寄生于蛙腿的肌肉内。当感染有裂头蚴的蛙被蛇、鸟、猪等第二中间宿主吞食后,裂头蚴不能在这些动物的肠道内发育为成虫,而是穿出肠壁,移居至腹腔、肌肉或皮下等处继续生存,蛇、鸟、猪等就成为转续宿主。第二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被犬、猫等终宿主吞食后,裂头蚴在宿主肠道内发育为成虫。裂头蚴寿命较长,在人体内一般可存活12年。

2、分布

曼氏迭宫绦虫的分布虽广,但鲜有曼氏迭宫绦虫病患者的报道,仅见于日本、前苏联等少数国家,我国上海、广州、台湾、四川、福建等曾报道过10余例;而曼氏裂头蚴病的报道则广泛见于东亚和东南亚、非洲、欧洲及美洲等地区,我国就报道过860余例,依次分布于广东、吉林、福建、四川、广西、湖南、浙江、海南、江西、江苏、贵州、云南、安徽、辽宁、湖北、新疆、河南、河北、台湾、上海和北京等21个省市自治区。

3、软组织感染

孟氏裂头蚴可移行至感染者全身软组织,使之局部呈现炎症、肉芽肿、伴有虫爬瘙痒感、红肿热痛,尤其是阴唇、乳房、眼睑、胸腹等处为易发部位,可见到有如雀蛋、鸽蛋大小的移动肿块,手术切除的小肿块中可找到孟氏裂头蚴虫体。因此,凡生吞过小青蛙或者用青蛙肉生敷过伤口的人,一旦发现有上述症状,应及早到医院检查诊断,以便及时治疗。

4、脑中寄生虫

人大脑中会长寄生虫,裂头蚴和猪肉绦虫等寄生虫会以囊虫或卵的形态进入血管,从而有可能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大脑内生存,而这些寄生虫病,大多是由喝了不干净的水或吃了不熟的肉所致。

每年有5000万人会感染寄生虫,并引发相关的脑病,这种脑病有可能是致命的,这种致命的脑病有可能使每年5万人因此而死亡!

感染方式

①用生蛙肉或蛇肉局部贴敷伤口或患处而获感染。民间传说用青蛙肉和蛇肉贴敷眼、颌面、会阴等处的伤口或脓肿,有清凉解毒的作用。若蛙肉或蛇肉中染有裂头蚴,裂头蚴就会从贴敷处的皮肤、粘膜、伤口侵入人体。

②食入含有裂头蚴的生或未熟的蛙肉、蛇肉、鸡肉、猪肉等而获感染。民间有用生吞活蛙或生蝌蚪治疗疥肿、疼痛、皮肤过敏的,感染机会更大。食入人体的裂头蚴或在肠道内发育为成虫,或穿过肠壁进入腹腔,移行至全身其他部位寄生。

③误食含有原尾蚴的剑水蚤而获感染。饮用生水或湖塘水,使含有原尾蚴的剑水蚤有机会进入人体。原尾蚴也可直接从皮肤或眼结膜侵入人体。

临床表现

曼氏迭宫绦虫病并不多见,主要有中上腹部不适、轻微疼痛、恶心、呕吐等轻微症状。2.曼氏裂头蚴病:本病潜伏期与感染方式有关:局部侵入者潜伏期短,一般6~12天,个别可达2~3年;经消化道感染者潜伏期长,多为1至数年。根据临床症状和寄生部位不同,可分为下列5类:

①眼裂头蚴病:是最常见的类型,系用蛙肉或蛇肉贴敷眼部所致,可累及患者的眼睑和眼球。患者表现为眼睑红肿、眼睑下垂、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微痛奇痒、有异物感和虫爬感,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多为单眼感染,可反复发作,多年不愈。在红肿的眼睑和充血的结膜下,可触及游走性的、硬度不等的肿块或条索状物。患者的眼部红肿胀痛,若肿物破溃,裂头蚴自行逸出可渐自愈。若裂头蚴侵入眼球内,可出现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角膜溃疡穿孔,虹膜睫状体炎,葡萄体炎,玻璃体浑浊,虹膜粘连,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最终导致视力严重减退甚至失明。

②皮下裂头蚴病:常见,可累及患者的四肢、胸腹壁、乳房和外生殖器,形成游走性皮下结节;结节呈圆形、柱状或条索状,大小不一;有局部瘙痒和虫爬感;出现炎症时,则可出现间歇性或持续性疼痛或触痛;有时出现荨麻疹。

③口腔颌面裂头蚴病:患者用蛙肉或蛇肉贴敷患处治疗腮腺炎或牙痛所致,患处有红肿热痛和虫爬感,皮下或粘膜下有直径0.5~3cm的硬结或索状物,有时可见裂头蚴逸出。

④中枢神经系统裂头蚴病:脑裂头蚴病较少见,裂头蚴可侵犯顶额叶或枕叶,也可侵犯外囊、内囊和基神经节、小脑等处。依寄生部位不同,可有阵发性头痛、癫痫发作、抽搐、偏瘫、肢体麻木、昏迷、喷射性呕吐、视物不清等症状。脊髓和椎管内裂头蚴病更为少见,可表现为肢体麻木、下肢轻瘫等症状。

⑤内脏裂头蚴病:罕见。裂头蚴可寄生于腹腔、膀胱、尿道、卵巢、消化道、呼吸道等部位,其临床表现各异。寄生于深部组织而无明显临床表现者则很少被发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不明原因的眼部及皮肤游走性硬结或慢性感染和流行病史的患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从粪便中查到本虫虫卵为诊断曼氏迭宫绦虫病的依据,从病灶处查到裂头蚴为诊断曼氏裂头蚴病的依据。脑裂头蚴病的诊断较为困难,其所致的肉芽肿难以和各种脑瘤如脑膜瘤、胶质瘤的症状相区别,CT、MRI及免疫学检查有助于鉴别。

治疗方法

成虫感染可用南瓜子50g和槟榔30g(水煎服)治疗,也可用氯硝柳胺(灭绦灵),成人2g/d,儿童体重为11~34kg者1g/d,>34kg者1.5g/d,)、硫双二氯酚(3g顿服)、吡喹酮(15~25mg/kg,顿服)等治疗。

裂头蚴病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是手术摘除。手术时应摘除完整的虫体,以防因虫体头节断裂遗留而继续生长造成的复发。对不能手术摘除的虫体,可向硬结内注射40%乙醇普鲁卡因以杀死裂头蚴。用α-糜蛋白酶溶液进行结节内注射可有效治疗颌面部和眼部裂头蚴病,用法为每次5~10ml,隔5~10天注射1次,共2~3次。对于不能手术或内脏裂头蚴病,可用药物临时加以控制,口服吡喹酮,但临床实验已经证明,吡喹酮不能杀死裂头蚴,60~70mg/(kg·d)顿服或2/d,连服2~4d。一般病例手术后可给予吡喹酮巩固,同时用激素类药物以减轻因虫体破坏所致的过敏反应。

预防应加强宣传教育,改变不良习惯,不用蛙肉、蛇肉、蛇皮贴敷皮肤、伤口,不生食或半生食蛙、蛇、禽、猪等动物的肉类,不生吞蛇胆,不饮用生水等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措施。

本文标签: 标签  简介  裂头蚴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